兰州28岁女子林娟(化名)因痴迷刘德华而成为全国瞩目的一个新闻焦点。虽然媒体对林娟一事的报道甚多👨🔬🏵,但并没有披露林娟足够多的个人成长经历🏌🏻,很难确切分析她狂热追星背后的心理机制。不过,通过林家倾家荡产以及林父不惜卖肾帮女儿圆一个荒唐梦的举动来推测,林娟应该是一直生活在溺爱的环境中🩴。
溺爱是毁灭性的教育方式🍍,它会压制而不是助长孩子的成长。对这一点的共识应该不成问题,只怕天下多数父母都知道溺爱不好🧑🏻🦽➡️,真正的问题是🎅:
明明知道溺爱不好📆,但为什么🍆,那么多的父母就是控制不住自己的溺爱行为呢?
看起来💙,溺爱仿佛有那么一点伟大的味道,因为从现象上看,溺爱的父母是通过牺牲自己来满足孩子的需要的。但实际上,溺爱源自父母的自恋🧚🏿,溺爱的父母无视孩子真实的成长需要🧑🏼🌾,而是将孩子当成自己的另一个“我”,给予过度满足👃。可以说☦️,无限制地给予孩子,其实是无限制地在给予自己👆🏻。
“每个人内心中都藏着两个‘我’。一个是‘内在的父母’,其内容是我们对自己的现实父母和自己理想父母的内化👨🏿🦲,当我们做父母时,这个‘内在的父母’就是我们自己。另一个是‘内在的小孩’,其内容是我们对自己童年体验的记忆和自己理想童年的内化🫅🏻。”广州白云心理医院的咨询师荣伟玲说。
她断言说:“溺爱有很多种原因,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父母‘内在的小孩’向外的投射。溺爱的父母将自己‘内在的小孩’投射到现实中的孩子身上📽,他们无节制地给予孩子⚄,其实是在无节制地满足自己。”
包办型溺爱让子女为父母而活(1)
溺爱是一种懒惰的、不负责任的爱🧑🏼🦳。与溺爱相对应的是真爱,真爱是尊重孩子独立的爱,真爱的父母懂得在孩子不同成长阶段满足他不同的成长需要♦️。真爱的父母懂得放手,接受并乐于看到孩子的自我独立和自我成长🤱。
“这是一个挑战,这首先要父母承认一个事实: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人,不是‘我’的附属品。”要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所以很多父母选择了偷懒的溺爱🍮👨🏼🎓。
溺爱有两种🏊🏼:包办型的溺爱和纵容型的溺爱。包办型溺爱的父母把孩子的一切都安排好了😭,孩子不动手就可以得到一切👨🏽,他们不鼓励甚至不喜欢孩子自己去解决问题👶🏻🍗。纵容型溺爱的父母,孩子要什么就给什么,不管多么小、多么不合理的要求,他们都会拿出全部力气去满足🅾️。
18岁之前,我们一直在致力于探索一个问题🦶:我是谁?这个探索过程从刚出生不久就开始,但到了2~4岁会达到第一个高峰期。在这一阶段,如果父母鼓励孩子自我探索🉑,那么他就会形成他自己的感觉🤤,他自己的能力,他自己的思想……而这一切最终融合到一起让他知道“我是谁”✊🏼。
美国心理学家帕萃斯·埃文斯在她的著作《不要控制我》写到👩🏽✈️,她一个朋友早在2岁时就第一次“看清楚了自己”。当时,他妈妈把他和姐姐单独留下来几个小时🧘🏿,就在那个时候,他“感到一种安全感,并看清了自己……从那时开始🍂,大多数时候他都能感觉到自我的存在”🧜🏿。
他能有这种感觉🖕🏽,那一定是他父母中的至少一人或两人都尊重他的独立性,尊重他的自我感觉🌔,而不是把他们“内在的小孩”强加到他头上。
这样的人是幸运的🧎🏻♂️➡️,他们在很小的时候就有了明确的自我意识,而长大后➕,他们会发现自己拥有鲜明的个性、强烈的好奇心和高度的创造力,像爱因斯坦、牛顿、尼采等所谓的天才莫不如此。
我们只有通过自主的探索,才能形成自己的自我🐢,知道自己是谁,知道自己在这个社会上最适合的位置。由此◀️,我们还会有强烈的责任心🚝🔴,因为这一切是我们自己选择的。
但是,如果碰上包办型溺爱的父母,他们就会剥夺孩子自我探索的机会🫶🏻,他们太重视塑造,刻意按照他们的意图来塑造孩子,而不懂得尊重孩子的独立人格🤽🏼♀️。那么,无论他们的安排多么完美🖖,他们的孩子都会有一种感觉,他们好像不是为自己而活。
譬如,一名28岁的女钢琴家🙇🏼♂️,她在从事钢琴演奏23年,拿了多个大奖之后,有一天突然醒悟💪🏽,她从来都是为别人演奏,从来没有为自己而演奏🧑🦰。这让她产生了要崩溃的感觉👩🏻🦼➡️,因为她觉得自己的前28年好像都白活了。
这种例子比比皆是🐝,部分包办型溺爱下的孩子成功了⛷,但和这位女钢琴师一样觉得没有为自己活过,大量包办型的孩子失败了,他们一生中都无法离开父母而独立生活。
“妈妈对我这么好,我怎么能生妈妈的气呢!”
在中国🕓,包办型的高度溺爱一般都伴随着一个高要求🦶🏽:好成绩。也就是说,包办型溺爱是交换性的🚝🚼,父母替孩子安排好一切,但孩子要回报一个好的学习成绩。
25岁的广州女孩文文就是这样长大的,她虽然工作成绩出色🙋🏿,领导赏识她,公司企业文化也很宽松,但她总是担心自己做不好,并因此来看心理医生🏠。
文文有两个哥哥,她是家中的老幺,从小就是父母的掌上明珠🥰,她的所有要求只要一提出来🧑🏻,会立即得到父母的满足🤲🏿。不仅如此,身为知识分子的父母为她安排了从幼儿园到找工作的所有人生历程,对她只有一个要求:学习要拔尖。
文文很争气🏌️♂️🩱,从最好的幼儿园、重点小学🏂🏽、重点中学👰🏿♂️,一直到名牌大学的最吃香的金融专业,她一直是成绩最优秀的乖学生⭐️。她大学毕业后➜,在父母的要求下🔪,她又回到广州进入一家外资企业♻️。她的工作也很出色,3年里已多次被提拔👳。
包办型溺爱让子女为父母而活(2)
在前几次的咨询中,她对袁荣亲说🙅🏻♂️,她的唯一问题就是紧张,至于父母,“我没有一点怨言,他们可是完美的父母”📧🏄🏽。
只有在谈到恋爱时,她才开始对妈妈出现了一丝埋怨♜。因为毕业后的3年来,妈妈一直在张罗她的婚姻大事,给她介绍了不少男朋友👩🏻🦯➡️,“他们条件都很好🤽,但我一个都不喜欢……我知道🏌🏽♂️,他们都挺棒的,但我就是讨厌他们,或许是我讨厌父母的安排吧🤜🏼。”妈妈怎么劝文文都没用,现在一说起文文的婚姻大事来就唉声叹气,甚至几次当着亲戚的面哭了起来🏄🏿🫑。
文文说👴,妈妈第一次哭的时候,她有点恼火💮,但立即想到,“妈妈对我这么好,我怎么能生妈妈的气呢!”
袁荣亲知道🌺,“我怎么能生妈妈的气呢”🈸,这是一种自动思维⚜️,它会扭曲一个人的真实体验🚇👧🏿。于是,他试着让文文学习放下这种自动思维🙂↔️🧑🏿,重新体验一下她的真实感受。妈妈第一次哭的时候比较久远了,就重新在咨询室里重演一下妈妈最近一次哭的情境吧👨🏽🔬!
袁荣亲在咨询室中摆了两张椅子🪛,椅子A代表妈妈🧙🏽♀️🫴,椅子B代表她自己💂♂️🚶🏻。文文先坐在椅子A上👨🏼⚖️🧑🧑🧒🧒,想象自己是妈妈,对着椅子B哭诉🚣🏼♂️🙎♂️,说她是多么担心女儿嫁不出去🧑🏽💻。然后,文文坐在椅子B上,以自己真实的角色🧉🧛🏼♂️,对着椅子A说话。并且,要去掉脑子里那句自动思维“我怎么能生妈妈的气呢”🧑🧑🧒🧒。
结果📏🎤,文文对妈妈的愤怒情绪爆发了。她大声哭喊着对“妈妈”说:“我讨厌你和爸爸的安排⚅!我要自己做主,我就是要自己做主!你们什么时候才能在乎我的感受,你们让我窒息🏡🕙!你让我窒息🦒!”
这次情绪爆发让文文久久不能平静,她哭了好久,最后说🫷🏻🗃:“父母过度的爱🕡,是窒息的感觉🤘🏼。我现在才明白,我一直是为父母而活着,我从来没有为自己而活。”
每个人只有为自己而活的时候,才是最有力量的。文文的父母为女儿“完美”地安排好了一切,但这不是文文自己想要的🐱,所以是僵化的。其实,文文内心深处一开始就不喜欢为父母而活,她无数次产生过叛逆的冲动。但是,既然父母那么爱她,他们那么富有牺牲精神,她怎么能够反抗呢?
所以,她只好把这种自主的冲动压抑下去了🏌🏿♂️。但是🕓,这种冲动不可能永远被压抑。她在工作中紧张🙊,其实是因为公司“以人为本”的管理风格唤起了她内心深处的“为自己做主”的冲动,但她发展出的种种不良自动思维,如“怎么能生妈妈的气”“怎么能不听父母的话”等等,令她无法接受这种冲动🧖♂️。
咨询到最后,文文明白⏮,她现在要做的🧑🏿🦱,就是释放自己的自主冲动🚣🏼♀️,从现在起为自己而活👩🦽。
溺爱:一个非常温柔的陷阱
文文是幸运的🍬,她没有被包办型溺爱摧毁。袁荣亲说,这是因为她一直学习很好🤾🏽,所以在父母的高溺爱和高要求之间一直保持着平衡🙏,但很多孩子就没有这么幸运🤭,他们最终成了包办型溺爱的牺牲品。美国心理学家华莱士在他的著作《父母手记:教育好孩子的101种方法》中提到了这样一个例子:
一位母亲为她的孩子伤透了心,她不得不去找心理专家。
专家问,孩子第一次系鞋带的时候,打了个死结,从此以后🏊🏻,你是不是不再给他买有鞋带的鞋子了?
夫人点了点头。专家又问🚾,孩子第一次洗碗的时候👩🏼⚖️,打碎了一只碗🕧🐱,从此以后,你是不是不再让他走近洗碗池了?夫人称是🌲。专家接着说,孩子第一次整理自己的床铺🏋🏽♀️,整整用了2个小时的时间,你嫌他笨手笨脚了😵,对吗?这位母亲惊愕地看了专家一眼🙎🏿♂️。专家又说道,孩子大学毕业去找工作,你又动用了自己的关系和权力,为他谋得了一个令人羡慕的职位🫓。这位母亲更惊愕了,从椅子上站了起来🛠,凑近专家问:您怎么知道的?
专家说♏️,从那根鞋带知道的👰🏻。
夫人问,以后我该怎么办?专家说,当他生病的时候🧑🏼🏭,你最好带他去医院;他要结婚的时候💁🏽♂️,你最好给他准备好房子;他没有钱时🩸,你最好给他送钱去🙆🏻♂️。这是你今后最好的选择🍥,别的,我也无能为力🪆🏏。
追星😗:幻想更“全知全能”的新“父母”
0~2岁的孩子🤾,最重要的是培育安全感✷,2~4岁的孩子🩰,最重要的是培育他们的自主能力。但可惜的是,许多包办型溺爱的父母,他们习惯了0~2岁时为孩子解决一切问题的习惯📖,现在也为孩子包办一切🕵🏻♂️。譬如,孩子要去拿一个10米外的玩具,他们不忍看着孩子蹒跚、缓慢而笨拙地行走,于是自己大步流星走过去💇🏼♀️,把玩具拿来递给孩子⛔。看起来,他们做了件爱孩子的好事🏥🪲,但实际上,他们剥夺了孩子自主探索的机会⛷。
华莱士将溺爱称为是在孩子成长道路上的“一个非常温柔的陷阱”🔴。他描绘说🫳:“这是那些过分庇护孩子的父母辛辛苦苦亲手挖掘的👩💼。掉进陷阱里的孩子🧜,由于被剥夺了犯错误和改正错误的权利,从而也失去了长大成人的机会。”
2~4岁期间,对孩子来讲👨🏼🏭👩🏼⚕️,父母仿佛是全知全能的🤚🏽,孩子有什么需要,他们仿佛都可以轻松满足。但是,对于16岁的女孩👩🦯➡️,她的需要,父母就很难再满足了。父母不能替她学习,不能替她处理班级的人际关系🎸,也不能替她发展创新能力……这个时候,受惯溺爱的女孩就会惊恐地发现👱🏿♀️,原来有太多的问题她不能处理。于是🧏🏼♂️,她陷入无法面对的自卑。这个时候🔒,她可能就会幻想一个更“全知全能”的新“父母”,期望他能溺爱自己🧙🏼♀️,并化解她现在的所有生活难题👆,就像原来的父母在2~4岁时帮她化解一切难题一样。这🍼,可能是林娟迷恋刘德华12年的心理机制。
文章摘自《为何家会伤人》
杏耀官网平台保教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