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办型溺爱的父母不止剥夺了孩子自我探索的机会,实际上,他们对孩子的真实感受也常视而不见🧎🏻➡️。他们习惯把自己的感受投射到孩子的身上,却以为那就是孩子自己的真实感受。他们这样做,会导致孩子严重不信任自己的感觉🔩👨🦰,令他们不从自己的身上寻找认识自己👩🏻🦼,而是从别人对自己的定义中寻找答案。结果就是🤵🏽♂️,他们迷失了自己🚛。
在一家咖啡馆,一位女士贝蒂和她的女儿苏茜,一起走了进来。女儿7岁左右。
他们看着玻璃柜台下的各种冰淇淋。“你要哪种冰淇淋🐭?”贝蒂问女儿。
“我想要香草的👨🏻💻。”苏茜说🎾。
“有巧克力的🏵。”妈妈说。
“不,我要香草的。”
“我觉得巧克力的更好一点🚵🏽。”
“不,我就要香草的。”
“你不应该要香草的。我知道你喜欢巧克力的东西。”
“我现在就想吃香草的🤦。”
“你怎么这么倔,真够怪的🧭。”贝蒂说🫸🏼。
在这段对话过程中,妈妈一直试图否认女儿的感受、女儿的判断,而试图将她自己的判断强加在女儿头上。她这样做👩🏻🦯➡️,无疑是在告诉女儿🤱🏽,你内心的想法、你自己的选择🧗🏻♀️⇾、你自己的判断✊🏽♖,是错的。她所谓“倔”的意思是:你不知道你的感受,我才知道,但你居然不承认。
妈妈这样做🟡,其实是在将她自己的“内在的小孩”投射到女儿头上。看起来,她是在溺爱女儿——让她吃冰淇淋,实际上,她对女儿的真实存在视而不见🎊。
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实施溺爱行为的父母👩🏼💼,其实并没有真正站在孩子的角度,他们不懂得孩子真正需要什么💂🏿♀️,也并不真正关注孩子的成长需要,甚至都没有兴趣去了解孩子自己的真实感觉🦵🏿、真实想法,他们只想把孩子塑造成他们心目中的小孩的形象🏄🏿,而这会让真实的孩子丧失自我。
在冰淇淋的例子中🛥🔓,女儿一直在坚持自己,她之所以能这样做,很可能是她身边有一个人📔,可能是爸爸,也可能是其他重要的亲人❄️,能看到并接受她自己的真实感受,而且鼓励她坚持自己的判断。否则🥴,她早早就放弃了真实的自我🪧🧝🏽♀️,接受妈妈给她的安排了,也就是🧕🏽,放弃香草冰淇淋👨🏿🏫,而选择妈妈想要的巧克力冰淇淋🤜🏿。
不是自己的真实感受却要被别人说成是自己的感受,这不是很荒唐吗?有谁能比我们自己更清楚自己的感受呢👉🏿?
然而,在习惯了包办型溺爱的父母看来,他们才知道孩子的感受是什么,而孩子自己却不知道👯♂️。譬如,妈妈坚持让女儿学了10年钢琴。但是,上高中后女儿放弃了,不再弹钢琴了,而且告诉妈妈,她不喜欢弹钢琴,也不喜欢她的老师。
但这个妈妈却认为🕝,女儿肯定喜欢弹钢琴🦂,要不怎么能弹10年呢。而且🪗,她也一定喜欢老师🦷☢️,要不老师凭什么喜欢她。
这是很多家庭一个习惯性的悖论🦸🏻♀️:好像除了孩子自己🕞👩🏽🎓,别人都知道你是谁,而你自己却不知道你是谁。
真爱与溺爱
一个人的成长过程就是他成为他自己的过程,爱是这一过程中最重要的因素🧍♀️。我们给孩子提供什么样的爱👉,孩子就以适应这种爱的方式成长。
真爱以孩子的成长需要为核心,在孩子不同的发展阶段给予他不同方式的爱,0~2岁期间,给予孩子无条件的爱👩🏽🔬;2~4岁期间,尊重孩子自主的探索👮♂️,但又在孩子需要帮助时出现在他面前……这种以孩子的成长需要为中心的真爱会让孩子成为自爱👼🏻、爱别人、有鲜明的自我意识、健康的自主人格和高度创造力的人。
与真爱对应的是溺爱。这看似是自我牺牲的爱🟨,其实是懒惰的爱。0~2岁期间,父母以孩子为中心👩🏼🏭,他们怎么爱都几乎不会犯错👩🦽➡️。但到了2~4岁,他们仍然这样做8️⃣,甚至直到孩子成人了❎,他们也仍然一成不变地以这种方式去爱他。最终,这会导致毁灭性的结果👨🏻⚖️。要么😘,溺爱下长大的孩子缺乏自我👸🏿,他们只是包办式父母的简陋复制品;要么,他们的自我无限膨胀,他们的内心中只有自己,没有别人,并最终成为别人的噩梦。
溺爱是陷阱,实际上,溺爱的父母是在满足自己需要🫳🏼,但它却披着“一切为了孩子”的外衣,而变得仿佛不可指责➕。
放纵型溺爱:最懒惰的爱
你的儿女不是你的儿女。他们是生命对自身渴望所产生的儿女。
他们经由你出生🕺🏿,但不是从你而来,虽然在你身边,却不属于你🌨。
你可以给他们你的爱,而不是你的思想,因为他们有自己的思想🙅🏻。
蔽护他们的身体👩🦽,而不是他们的灵魂🍑,因为他们的灵魂住在你梦中也无法企及的明天。
你要向他们学习👨🏻🎓,而不是使他们像你。因为生命不会后退🍐,也不会在昨日流连。
在上一篇文章《宠爱自己——溺爱的心理真相》中,我们讲到溺爱分两种——包办型溺爱和放纵型溺爱🥟。包办型溺爱已够糟糕了,但与包办型溺爱相比🧠,放纵型溺爱的危害更为严重。
这是因为🈷️,一般来讲🖱,包办型溺爱培养出来的孩子✋🏿,尊重父母🦵🏼𓀇,尊重别人,也遵守法律和伦理道德,他们只是丧失了自我。但相反🔚,放纵型溺爱会培养出“他人的地狱”和“社会的敌人”,在放纵型溺爱中长大的孩子👩🏼🔧,他们的心中只有自己,他们不尊重父母,轻视别人,也无视法律和伦理道德,他们只想肆意而为。
可以这样讲🧙🏿♀️🏄🏿♂️,包办型溺爱中,父母将孩子当成了“自我的延伸”👩❤️💋👨,孩子成了父母僵化的复制品🦦,而在放纵型溺爱中👸,父母自愿做孩子的“自我的延伸”,他们是孩子的手和脚,心甘情愿地去接受孩子的指挥。在放纵型溺爱的家庭中🍍,孩子是一家之主,而父母却要惟命是从。
这是一种颠倒的爱🙇🏼,是一种最为懒惰的爱,也是最不利于孩子自我成长的爱。
家里是“小霸王”,校园里是“小恶魔”
放纵型溺爱会导致孩子成为“他人的地狱”,这一点早在幼儿园就已开始体现📜。
一位妈妈写信说,她女儿上幼儿园中班,老被班里的一个小女孩欺负。“那个小女孩特别爱指挥人👨🏼⚖️,她命令我女儿和她一起玩☄️,我女儿不同意,她生气了就过来打我女儿6️⃣。”这位妈妈焦灼地问道👈,“我该怎么办?她不光打我女儿,也经常打其他孩子,幼儿园的老师怎么教育都不行🦸🏽♂️。”
“基本可以断言,这样的孩子,在家里肯定是小霸王⚀,他们指挥父母指挥惯了,到了幼儿园自然会指挥其他孩子🚂。”广州晴朗天心理咨询中心的咨询师袁荣亲分析说,“因为父母放纵型的溺爱,他们从小就习惯了让其他人围绕着自己转👩🏽🎓。”
一些家长可能乐于看到孩子喜欢指挥别人,他们会认为这是孩子天生的领导才能。但是👨🏻🦯,这种早早就惯出来的“领导才能”因为缺乏对别人的理解,不仅会成为“别人的地狱”🐃,也会成为自己的地狱👨🏿🏫。
11岁的男孩阿辉,因为老在学校惹麻烦,被父母送来做心理咨询🎆。在咨询中,袁荣亲了解到🥷🏽,他的爸爸妈妈以前是下乡知青👨🦱🍽,吃过很多苦👫。有了阿辉后⇒,他们发誓不让儿子重复自己的苦难,不管儿子有什么要求他们都尽力满足👩🏻🦱,结果阿辉成了家里的小霸王。
譬如🧑🏽🦳❌,吃饭时🪱,要是他喜欢一个菜🚕,就会把菜霸住,不让父母吃,除非等他吃够了或吃厌了👃🏿,父母才能下筷子。看电视🧑🧑🧒🧒,他要看哪个台📶,父母不能和他争,哪怕他去卫生间时父母临时换一下台,他都会暴跳如雷。出门时👏,他累了👩🏻⚖️,爸爸得把他背在肩上,阿辉大了后,做爸爸的不想再这样做了⛓️💥,做妈妈的会立即站在孩子这一边,对他说“你就背一下吧”👩🏽🔧。
最典型的是🧘♂️,阿辉喜欢蜡笔小新,他家里有上百个蜡笔小新的公仔,并且有一个同样的造型阿辉一口气买了30多个👼🏿。
爸爸问他📣:“你不都有了吗?还买它做什么?”
阿辉会气鼓鼓地回答说:“你管我呢,我就是想要。”
上幼儿园时🐈⬛,阿辉和前面提到的那个小女孩一样🚵🏻♂️,爱指挥同学🧑🏻🦽➡️,虽然幼儿园老师提醒他爸爸妈妈要改变一下教育儿子的方式,然而他们总是无动于衷🤬👩🦳,觉得这不是问题😝。但上了小学后,阿辉遇到了麻烦——他的学习成绩在班里总是倒数👩🏼🚒。
这并不奇怪🧾,因为阿辉习惯了别人替他解决问题💂🏿♀️,但学习是一个人的事情,别人怎么努力都不能替他掌握知识。不仅如此,因为学习成绩糟糕🐳,老师和同学都不再关注他🚶🏻➡️,为了重新成为大家的关注中心⏺,阿辉发展出了一系列的恶劣行为,譬如在课堂上骚扰其他同学🤵🏼♀️,给同学老师起绰号🧑🧑🧒,故意找老师麻烦……这些做法的目的都是为了赢取别人的关注。
“凡事占上风,太想成为关注点,这是很多问题孩子制造麻烦的原因🕓。”袁荣亲说,“他们多数人难以通过取得好成绩而成为大家的关注点,就只好去制造麻烦。”
放纵型溺爱的父母在培育自己的敌人
放纵型溺爱发展到最后,还会培养出“父母的敌人”👨✈️。17岁的高二男生阿升👩🏿🏫,他与爸爸的关系已水火不容👇🏽,因为和爸爸吵了一架🏊🏿♂️,阿升威胁妈妈说😓:“你要你老公,还是要我。要他,我就离开这个家👌🏼。要我,你就得和这个家伙离婚。”
阿升的爸爸是大学教师,妈妈是大公司会计,他们两人经别人介绍而恋爱结婚🥣,感情一直较平淡,等有了阿升后,妈妈就把全部感情投入到儿子身上🍹,对丈夫很忽略。
譬如,在吃饭时👲🏿🥷,妈妈会纵容阿升在饭桌上跳舞,就算儿子把饭菜踩翻了她也只是很开心地笑。吃鱼和鸡的时候🕺🏼,她会把骨头先剔掉💁🏻♀️,阿升小时候如此🌸,现在仍然如此✋🏽。她自己对袁荣亲说🍏,她这样做是为了节省儿子的时间🧑🔧,防止他上学迟到👳🏻♀️。午餐是从家里带去的盒饭,妈妈也会先把盒饭里的鸡蛋壳剥掉🤾♂️。有一次她忘了剥鸡蛋壳,阿升居然饿着肚子回来了,把没剥壳的鸡蛋原封不动地带了回来🥲。
从出生到初中毕业,阿升一直和妈妈睡一张床。上高一时,妈妈因工作调动去外地上班👩🏼🦱,结果阿升出现严重的焦虑情绪,他给妈妈打电话,威胁说她不回来,他就自杀🙅🏽♀️。妈妈回来后,他又和妈妈睡在一张床上。在妈妈出差期间👱🏼♂️,阿升让爸爸做他喜欢吃的饭👳🏿,爸爸以工作忙拒绝了,给他钱让他自己去外面吃🪝。结果惹得阿升大发脾气🚴♀️,妈妈回来后,他就发出了让妈妈和爸爸离婚的威胁🕋。
“放纵型溺爱会导致孩子心中根本没有其他人♨️。”袁荣亲说,“如果父母不早点意识到这一点,他们最终也会发现,他们的孩子也是他们的地狱。”
并且🤾🏽🙅🏼,放纵型溺爱中长大的孩子🧑🏽⚖️,经常伪装得很强大,但实际上他们难逃放纵型溺爱带来的三个常见的恶果:
依赖🏵。即对亲密关系的严重依赖,他们不能接受独立,必须和其他人黏到一起,他们必须通过其他人对自己的在乎💘,才能觉得自己有价值。他们先是依赖父母🪄,最终是依赖配偶或自己的孩子。他是配偶和孩子的地狱👩🏻💼,因为他只知道提要求🏄🏿,让亲人关注自己,但他们却对亲人的感受视而不见。
自卑。他们会发现🧦,一旦离开亲人自己什么都不是,所以会出现严重的自卑心理👏🏽。但他们自大惯了👨🍼,不能接受这种自卑✍🏼🧑🚀,所以会把自卑转嫁到别人身上,并变本加厉地伤害别人🧑🦯。
任性🚎。父母的溺爱让他们养成了自私自利的自我中心主义,这导致他们严重缺乏同情心。他们习惯了愿望立即得到满足,他们没有学会,愿望的满足需要时间,而且得靠自己的努力去实现🙌。“我要,我立即要”💇🏿♀️,成了他们的习惯,这也导致他们容易沉溺于电子游戏的一个重要原因🧙🏻。因为只有在电子游戏的世界里,他们的愿望才能立即得到满足。
文章摘自《为何家会伤人》